1、篇一:清明金塘青饼
金塘李子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,但是我家乡的特产还有青饼。每当清明时节,从外地来到这里的客人,吃了青饼都赞不绝口,还买了好多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。
这个星期六,妈妈带着我去做青饼,我迫不及待地捏起了青饼,妈妈见了打了一下我,说:“先去洗手,吃的东西最要讲究卫生!”于是,我草草地洗了一下手,又去抓青饼,我先把青饼搓圆,再在中间掏一个洞,放上又香又甜的糖,最后,揉成椭圆形,外
一下手,又去抓青饼,我先把青饼搓圆,再在中间掏一个洞,放上又香又甜的糖,最后,揉成椭圆形,外面粘上松花粉。这样一个美味的青饼就做成了。
回到家里,我迫不及待地叫妈妈帮我煎青饼。妈妈开始煎了,大约过了五分钟,香喷喷的青饼终于出炉了。于是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,吃到中间的时候,甜甜香香的汁流了出来,看起来真好吃。
这就是我家乡的特产青饼,大家有空一定要来品尝一下我家乡的青饼。
2、篇二:清明挖竹笋
清明这天,我和妈妈、奶奶还有“茶茶”,一起去农村老家挖竹笋。
一路上,桃花、犁花、油菜花、杜娟花早已竞相开放,春色美不胜收。我们说说笑笑,连“茶茶”都高兴地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。
来到竹林,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。竹笋已经破土而出,露出了一个个尖尖的小脑袋。“哇,好多春笋呀,我们要大丰收啦!”我兴奋地叫道,“我来挖,我来挖!”
我迫不及待地接过奶奶的大锄头,使出了吃奶的劲,却怎么也抡不动。只好合理分工,我找笋,奶奶挖笋,妈妈负责收集和剥笋。
我和“茶茶”满山乱跑,果然找到了不少笋,可不是太老了,就是太“苗条”了。一会儿,奶奶发现了一个,那笋刚探出头,壳黄黄的,嫩嫩的,扒开周围的枯叶,除去表面的泥土,就可见它硕大的“肚子”。奶奶轻松地举起锄头,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连根挖起。我见了一蹦三尺高,那竹笋的“腰围”足足有汤碗那么粗呢。
在奶奶的带领下,我们找到了很多大笋,收获了满满一堆。“脱掉”了竹笋的“外衣”,装了整整的一麻袋。
背上我们的“战利品”,带着丰收的喜悦,伴着欢乐的歌,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竹林。
3、篇三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每当到了清明节,我们都会想到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,这首诗表达了我们对祖先的思念之情。
这一天,我们全家去为祖先扫墓。我们家扫墓的路程可远了 ,翻山越岭,累得我腰酸腿疼 ,脚发麻。嗯,终于来到祖坟所在的山坡上,我拿起扫把,把祖坟周围的落叶等垃圾扫得干干净净。接着又拿起抹布,沾上清水,认认真真地擦着墓碑。费了我好大一会功夫,终于擦得墓碑像新的一样一尘不染。我们开始在组坟前放一束鲜花。接着又烧一些纸黄金,纸钱。代表我们全家对先人的思念和祝福。此时,我们就会想到以前同他们度过的美好时光,那些画面仿佛至今还历历在目,想到这些,我们的泪水就会不由自主的往下落。
我们祭拜后,便回家吃午饭。吃完饭,爸爸对我说道:“清明节是个祭拜祖先的节日,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,扫墓的要受到表扬,不能来的也要给予表扬,但从来不来的人要受到批评!”
我们应该永远记住“清明节”这个节日。
1、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,含有天气晴朗、草木繁茂的意思。常言道:“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。”时至清明,华南气候温暖,春意正浓。
2、但在清明前后,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,甚至使日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℃。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,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的写照。
1、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,流亡途中,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,重耳没有了力气,站不起来,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,重耳喝了以后,体力好了。
2、十九年以后,重耳做了国君,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,就忘了介子推。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,他最鄙视这种人,他打好行装,悄悄跑到山上去了。
3、重耳听说后,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,可山上树木太多,不好走,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,结果介子推死了,还留下了一血书是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长清明。”
4、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。
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本来,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到了唐朝,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。“清明节”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。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。清明节气共有15天。作为节气的清明,时间在春分之后。这时冬天已去,春意盎然,天气清朗,四野明净,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。用“清明”称这个时期,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,从前这天禁火,冷食,故又称“冷节”、“禁烟节”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,晋文公下令禁火。介子推是山西人,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。旧时寒食断火,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,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。